一年一度的电商狂欢节——“双十一”的大幕再度开启。
从2009年至今,“双十一”已走过16个年头,从“百米冲刺”到“马拉松长跑”,曾经狂热的购物节正在回归理性,当商家们不再一味卷低价后,拼质量、拼服务成为关键词。
作为观察消费趋势的重要窗口,今年的消费市场发生了怎样的演变,老牌电商节又讲出了哪些新故事?
图源:视觉中国
“双十一”变长了,氛围却淡了
今年的“双十一”又提前了。
国庆假期刚刚结束,各大平台便纷纷吹响“促销号角”:抖音在10月8日预热“抢跑”,京东不甘落后,于10月12日启动了“双十一”预购,天猫10月14日开启第一波大促,相较于去年提前了整整10天……
从“百米冲刺”到“马拉松长跑”,电商们战线越拉越长,但是消费者们似乎并没有跟上商家的节奏。
不少消费者坦言,感觉这些年双11的氛围在淡化,“过去“双十一”会有很多人做功课,列出各大主播开直播活动汇总,会详细到护肤品每克多少钱,最后选出力度最大的主播,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分享了。”消费者郭女士表示。
为何“双十一”不“热闹”了?有消费者吐槽,语焉不详、难以理解的“满减”规则,越来越高的优惠门槛,已经成为消费者的困扰,研究攻略、蹲点抢券、绞尽脑汁算“凑单”也让不少人直呼心累。
《键指财经》创始人、华鼎平台经济研究院院长周健表示,心累的不止消费者,还有价格越卷越低的商家们。“原来商家是通过平台比拼价格,比拼效率,但是这几年实际上大家的价格已经卷到一定程度,缺乏更多下探空间了。”
“理性消费成为消费者的主流态度,也让“双十一”少了一些‘疯狂’”,河南省商业经济学会副秘书长,郑州工程技术学院副教授胡钰分析,如今电商大促已成常态化,月月有促销、周周有活动,熬夜购物、疯狂凑单已经成为过去,“越来越多消费者不再一味看中价格,而是选择自己真正需要的有品质的商品,理性购买。”胡钰说。
线上“冷清”了 线下“热闹”了
“‘双十一’我在实体店买了不少衣服,打完折下来竟然比在网上买要便宜。酷爱网购的郑州市民高女士告诉记者,线下实打实的优惠,让她打破了“线上商品更便宜”的刻板印象。
图源:视觉中国
随着电商平台的不断发展和线下商业的数字化转型,不少商超、实体店在“双十一”期间推出了满减、折扣等优惠活动。消费者也不再局限于线上购物,而是更加倾向于线上线下融合的消费方式。
丹尼斯大卫城副总经理林江介绍,为增加客流,商场洽谈的一些品牌,折扣只给到商超的线下消费。亚细亚卓越城企划总监刚云鹏表示,围绕餐饮消费,商场在抖音、美团、快手等平台做了团券优惠,并邀请脱口秀演员、歌手进驻商场进行表演,为消费者提供更好地消费体验。
“现在已经形成了一个复合型的购物的渠道,就是线上赚流量,引流到线下来赚钱,”周健表示,如今在购物便捷程度、商品价格、质量都差不多的情况下,线上购物的优势已经不像从前那么明显,“传统的购物渠道经过改进之后,和线上已经形成融合,而且线下发展的更迅猛,因为它能够提供更多消费场景,这也是电商‘双十一’似乎不火爆了的原因之一。”周健说。
一味低价时代已经过去,新零售时代如何发力?
“双十一”16年,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也在发生着变化。如果说此前是拼价格的时代,那么随着95后、00后的年轻人正在成长为主力消费客群,消费市场也变得更加多元。
二次元爱好者“小熊”趁着“双十一”下单了一款心仪已久的手办,一千出头的价格对于还在上大学的他来说并不便宜,“平时省下来的钱,就是想花在自己喜欢的东西上,主打一个该省省该花花。”
像“小熊”一样,为兴趣买单的年轻人不在少数。《2024中国青年消费趋势报告》显示,情绪消费正成为年轻人的消费需求,近三成受访年轻人会为情绪价值而买单。这股消费新业态新潮流影响到双十一消费决策,带动二次元衍生品、国潮、户外运动等“情绪价值拉满”的新消费持续走热,年轻消费者也愿意为高品质的商品支付更高的价格。
“原来都是单一只卖货,现在大家都不缺了,这就需要我们整体环境的改善,服务手段的提升,来满足消费者的情绪和精神价值。”周健向记者表示。
“未来我们也将致力提供个性化、特色化的商品和服务,我们希望能做到和消费者共情,这样才能让消费者对我们的商场更加认同。”
本文地址:lqmw.cn/lqmw/8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