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老板,小面,二两,要海椒。”
这是在重庆小饭店常听见的一句话,想吃肉的会再加点鸡蛋、肥肠、杂酱或者牛肉等;不想吃肉的就要一碗素面。
价格也是十分友好,素面七块,加肉的不过十几块。
味道也是变化多样,能吃辣椒的就吃经典款的红油辣子,不能吃辣椒的就是清汤、酸菜、鸡汤等。
面条也有不同形态,宽一点的重庆人叫做韭叶,口感偏软比较像挂面;细一点的就是水面,口感有嚼劲儿,硬一点。没有高下之分,各有风味。
重庆人吃小面也不讲究就餐环境,随意一根板凳,甚至不用桌子,或者是随便一道台阶上,三下五除二,一碗热辣滚烫的小面下肚,滋味儿别提多美了。
重庆小面,重庆造。
——重庆小面产业园
重庆人的主食是米饭,但是重庆小面却“杀出重围”成为重庆人的餐桌“常客”,甚至和重庆火锅一起成为重庆美食名片,这其实十分不可思议。
重庆并不像北方那些以面食为主的城市,它气候湿润,空气湿度较大,耕地类型主要为水田,农作物以水稻种植为主。在这样的环境下,重庆并不盛产制作面食的原材料——小麦。当地老百姓种植小麦大多是为了满足自家食用需求。因此,在这样一个并非小麦主产区的地方,重庆小面却脱颖而出,成为了当地的美食名片,本期重庆特色饮食文化,我们就来探索,一碗小面的古往今来。
重庆小面的历史演变
查找文献,发现最早关于重庆小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相关记载也来自于一位历史大名人——诗圣杜甫。
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夏,当时杜甫在夔州瀼西(今属重庆),拥有了自己的果园菜地,仆人采摘了长得正好的槐叶给他做了槐叶冷淘,他吃完后觉得很爽口,于是兴致勃勃地写诗记录。
“青青高槐叶,采掇付中厨。新面来近市,汁滓宛相俱。”意思是把槐树上青色的叶子采摘下来,交给厨房,再从附近集市买来新面粉,将槐叶汁和渣与面粉混合在一起。
“入鼎资过熟,加餐愁欲无。碧鲜俱照箸,香饭兼苞芦。”意思是将做好的槐叶面条入锅煮熟,如果煮太久,又会担心失去原有的色味,但捞出后,面条色泽青翠鲜艳,光亮照箸,吃起来既有米饭的香味,又有芦笋的脆嫩。
“经齿冷于雪,劝人投此珠。愿随金騕褭,走置锦屠苏。”这里杜甫说面条入口,牙齿感觉比雪还凉。由此可以推断,诗人少写了将面条过水做成冷淘(也就是凉面)的步骤。杜甫还是觉得这美味应该推荐给大家,甚至想骑着骏马将其送给天子。由此可见,重庆的这碗面食轻松征服了诗圣杜甫。虽然唐朝重庆的面食是凉面的吃法,但也印证了早在一千多年前,重庆的面食就已经有了自己独特的做法和口感。
到了明朝,夔州奉节(今属重庆)出现了小面的另一种形态——夔面。
明代王士性在《广志绎》中记载:“夔州之面和以云阳之盐,能使乘湿置书箧中而经岁自干不坏。余戊子秋过夔,庚寅春居广右,尚食夔面也”。
根据文献记载可以看出,夔面是一种挂面,由夔州的面粉和云阳的食盐制成。其具有“经岁自干不坏”的特点,即便在未晒干的情况下,将湿润的面条放在暗处长时间“窨干”后,面条也不会坏,便于携带,因此不仅在三峡地区生产制作销售,还冲出夔门,传播到了他乡。所以,重庆的面条虽然产量少,但是有了传播开的条件,知名度在慢慢提高,为重庆小面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时间流转到了清朝,清乾隆《奉节县志》《夔州府志》的“货类”中列有“夔面”一项,说明乾隆年间夔面已经成为夔州的重要商品在广泛流通。清道光《夔州府志》对夔面的记载更加详细,提到其“色白味甘,熟后隔日不腐”。清末,夔面一度成为贡品与奖品,还在各地相互比较优劣中被作为参照物,可见其在当时的影响力。
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奉节县把夔面送到在成都的四川省政府,然后转运北京参加展览。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奉节县志》的货类里也有夔面的记载。
纵观历史,在社会流通不发达的情况下,夔面凭借上佳品质走出重庆,传至湖北,后至京城成为贡品,是传播川渝美食文化的先行者。
那么夔面在民间是怎样演变为重庆小面的呢?早年间,重庆城乡常见“四脚落地”的担担面,即小贩一头挑着炉锅,一头挑着面条佐料和碗筷沿街吆喝。抗战爆发后,重庆成为战略大后方,外来人口猛增,同时涌入的也有全国各地的人带来的地方特色面条,如江南焖肉大面、鸡汁大面等。为了和这些“外来户”区别开,重庆本土“随手一抓,一把水面,几根青菜,三两分钟煮熟,五六分钟下肚”的素面,被称为小面。重庆小面价格便宜,煮食方便,因此快速的发展了起来。占据了重庆的大街小巷。
后来重庆小面也慢慢学习外来面的做法,不再只是单纯的素面,而是有一些肉,可以加臊子。牛肉小面、肥肠小面、豌杂小面孕育而生。
重庆小面的现代化发展
根据新华网的统计,目前在重庆,就有重庆小面八万余家。如此大的体量,重庆小面早已不能单打独斗,而是有了产业化、专业化的发展。
在重庆市大渡口区建立了重庆小面产业园。产业园总占地约65亩,项目共分两期实施,一期占地面积约45亩,项目总投资2.7亿元,建设规模约6.68万平方米,建设5栋标准厂房和配套车库,二期占地面积约20亩,项目总投资1.8亿元,建设规模约2.65万平方米,建设5栋标准厂房和配套车库,2024年4月建成。
重庆小面产业园覆盖小面主料、辅料、调料到成品的全产业链,打造集原料制备、生产加工、市场营销及工业旅游于一体的特色产业园区,创建以“重庆小面,重庆造”为标志的重庆饮食文化新地标。重庆小面产业园的建设,让重庆小面有了更多的机会可以发展。
清朝时期重庆小面走出了重庆,走向了全国。而今重庆小面更是走出了中国,走向了国际。借助西部陆海新通道和中欧班列等国际物流枢纽,重庆小面预包装产品已经“漂洋过海”到三十多个国家。想象一下,各区“留子”在遥远的他国,吃到一碗熟悉的重庆家乡小面,该是怎样激动的心情,家乡味最是让人念念不忘。
重庆小面好吃的关键
从槐叶冷淘到一碗小面,从自家食用到成为商品,销售全国乃至全世界,历经岁月的变迁,重庆小面长盛不衰的秘诀有两点。一是面条,二是味道。重庆小面各家有各家的做法,各家有各家的味道。随便街边找一家基本都不会踩雷。话虽如此,但重庆小面也有基本的制作要求。
根据一位老师傅透露,传统的重庆小面多选用中筋面粉。这种面粉的蛋白质含量适中,既能保证面条有足够的筋道口感,又不至于过硬难以咀嚼。
和面的时候讲究“三光”,即手光、盆光、面光。水的温度也有讲究,一般控制在常温水到30℃左右。面团制作完成后就是擀制或压面。
传统做法是采用手工擀制,擀制的力度要均匀,保证面片厚度均匀一致;现在更多的是采用机器压面,通过调节压面机的滚轴间距,将面团逐步压制成合适厚度的面片,一般面片厚度在 1 2 毫米左右,然后再通过刀具切成粗细均匀的面条,常见的面条宽度在 1.5 3 毫米之间,细面入口爽滑,粗面更具嚼劲。
面条准备好,就需要灵魂小面调料。这也是重庆小面每一家味道都不同的原因,用什么酱油,花椒,辣椒,比例如何,都会导致味道不一。更是有一些独家秘方不会示人,但是一些家庭版的基础调料还是可以展示的。
酱油:重庆小面中酱油至关重要,可以让颜色红亮且酱香浓郁,咸度适中。
花椒粉与花椒油:花椒粉多选用本地优质花椒制作,花椒经烘干、研磨而成,必须要麻味纯正且香气浓郁的;花椒油则是通过将花椒高温油炸等工艺提取,花椒油和花椒粉两者配合使用,赋予了重庆小面独特的麻味,让人唇齿生麻却又欲罢不能。
油泼辣子:小面每家味道不一样,油泼辣子是关键。自制油泼辣子是师傅的绝活儿,一般还不会外传。基本的制作步骤就是将干辣椒研磨成合适粗细的粉末,然后淋上热油,那个香味儿,蹭一下就出来了。
最后准备姜蒜水、味精、鸡精、盐,葱花,再配上一些特色配料,比如脆香的豌豆,咸香的榨菜粒,加一点猪油,一碗小面调料就已经打好。
最后让我们来煮小面,煮面时水要宽且沸腾,下面后要适时用筷子轻轻搅动,防止面条粘连和粘锅。几分钟就可以出锅放到碗里。配上几颗青菜,美美饱餐一顿。
正是对面条品质的严格把控以及对作料的精心调配,才能使得重庆小面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凭借其独特的风味吸引众多食客,长盛不衰。
如果你来重庆,不必纠结哪一家才是正宗重庆小面,随便走进街边一家小店,来二两小面,就是重庆流传千年的美食啦。
撰文|七玥
排版|七玥
审核|朴实
点击关注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
本文地址:lqmw.cn/meishi/2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