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和全国第十二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九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将于2025年11月和12月在粤港澳三地举行,广州作为重要承办城市,将举办开幕式并承担超三分之一的竞体项目。
跟随《美食导报》的脚步,本期“食在广州 品味全运”,带领大家一同走读全运会场馆周边,同品美食,共迎盛会。

1
直击省体场翻新现场
首站带大家探访越秀区较场西路的广东省人民体育场(以下简称“省体场”),老广习惯地称它为“东较场”,这座被誉为“岭南体育文化的活化石”的体育场,拥有千年历史渊源。
自唐代起,这里就是守军习武、阅兵和武试的场所,见证了羊城的沧桑巨变。
如今的省体场正进行全面改造升级,据悉,这里将承办第十五届全运会16岁以下女子足球比赛。

省体场正进行全面改造升级。
记者在现场看到,改造工程火热进行中,包括结构加固、新建6600平方米的现代化雨棚、更新15000个座椅等设施。
此外,省体场北侧将新建广东省体育博物馆,通过连通平台与英雄广场、烈士陵园形成红色体育文化轴线。
外立面设计融入岭南建筑元素,采用现代玻璃幕墙配以穿孔铝板装饰,首层更别出心裁地运用彩色金属盒子搭配哈哈镜,未来将成为网红打卡新地标。

省体场翻新效果图。
项目预计2025年4月竣工,届时将为全运会提供优质赛场,还将继续服务广大市民。
说到这里,想必大家已经按捺不住探索省体场附近充满人文气息的大街小巷。接下来,就让我们寻访省体场周边的特色美食......
2
广州“80后”“90后”潮流发源地
从省体场出发,穿过人流涌动的街道,便能望见地王广场与中华广场这两座标志性建筑。它们隔街相望,共同见证了广州几代人的成长。
地王广场作为曾经的“广州潮人主场”,负一层的小吃店还保留着往日的烟火气,是许多广州人心中抹不去的味道。
这里曾是“80后”“90后”的潮流发源地,与旁边的流行前线一起,构成了那一代年轻人的时尚地标。

地王广场
马路对面的中华广场,每隔一层都有着不同风味的餐饮品牌,满足着都市人的胃。
这里更承载着无数广州人的集体记忆——元旦倒数、看演出、逛街购物,甚至是放学后买一个麦当劳甜筒,都成为了那个年代青春的注脚。



中华广场内遍布食肆。

榕树头美食
这家店藏身于中华广场隔壁的小巷子,不留心找,很容易错过。
一进去,“老广味”十分重,凳子是“广东省凳”红色塑胶椅,地砖则是上世纪流行的绿色花砖,看起来非常复古。




榕树头美食位于中华广场旁边的小巷子。
它开店已有十几年,一直是家庭式大排档。店主陈女士向《美食导报》记者介绍,最初是店主的父亲在巷子里开的小店,主要服务周边街坊和打工人,以经济实惠著称,坚持现点现做的经营理念。
去年11月,他们在离原店20米不到的地方开了这家新店。
原来的老店仍在经营,以前经常需要排队,主要是因为只有店主父亲一个厨师。现在店主父亲退休后,请了几位专业厨师,不仅扩大了经营规模,也解决了等餐时间过长的问题。
店里最受欢迎的招牌菜是无骨酸菜鱼,用草鱼制作。他们对做法进行了改良,解决了草鱼多刺的问题。食材都是每天早上采购,当天处理备用,保证新鲜。


榕树头美食的招牌菜。盛菜的碗碟都是不锈钢的,典型的广东家庭特色。受访者供图
他们一直坚持不用预制菜,用新鲜食材现场烹饪,这也是他们能留住众多老顾客的原因之一,加上价格实惠,深受顾客欢迎。
3
藏身老城区的三角市菜市场
穿过几个老小区便来到三角市菜市场,它是野蛮生长的传统菜市场——三角市菜市场,在地图上甚至都找不到准确的定位,每天都人声鼎沸、车水马龙,即使不住附近的老广们,也要坐地铁坐公交过来买菜。


三角市菜市场

金萍美食
在三角市菜市场里面,有一家开了二十多年的肠粉店。虽然店面不大,但往来的都是熟客,有些阿姨在这里帮工都已经超过了十几年。

肠粉价格实惠,6元一份肠粉、4元一碗猪红汤,10元就能吃到饱,颇受街坊青睐。
它的肠粉米浆味十足,皮不算特别薄但是有弹性,酱汁的灵魂是花生油,吃起来特别香口。
店铺每天早上6点开始营业,一直到晚上8点结束。特别是早上,总是排起长队,街坊们争相购买新鲜出炉的早点。
这家店并没有入驻美团等外卖平台,但靠着多年积累的好口碑,许多老顾客都会直接打电话预订,然后通过跑腿送餐。
4
见证广州城市发展的东华路
穿过狭隘的市场就到了东华路,这条路两边有不少旧楼和骑楼,亦有不少的小型餐厅,肠粉店、糖水店、烧腊店这里都有。

东华路,两边都是骑楼。
东华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广州城市发展的早期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见证了广州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保留了大量的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这些建筑不仅反映了广州的历史风貌,也承载着当地居民的记忆和情感。

巧红美食
一家下午四点前供应猪肠粉的店,爱吃猪肠的伙伴不能错过。它有两家店,一家在三角市菜市场里,另一家则在东华西路,来吃的基本都是街坊和上班族。

猪大肠一定要吃,干净没有异味,猪肠粉酱汁很足,猪大肠焖得十分入味,泛着油润光泽,吃起来软软糯糯。
店主宋先生向《美食导报》记者表示,这家店是他妹妹一手创办的,已经有三十多年历史了。
他回忆道:“每天都有很多人排队,那时候每天要用好几百斤面粉,像牛腩这些食材那时候才一百多元。”
店里每天下午四点前就会卖完,坚持不卖隔夜食品,而且是限量供应。
回忆起早期,他们最初是做“走鬼”(流动摊贩)的,那时还没有固定店面。现在已经是正规持证营业。
价格方面,多年来基本保持稳定,没有太大变动,相对当前物价水平来说非常实惠。
老板表示,做街坊生意就是要价格实惠,食物既好吃又干净健康。他们主要依靠熟客和街坊的支持,讲究的就是实在、健康、实惠。

阿婆糖水
在东华路骑楼下,曾有一家名为“今天糖水”的小店。街的一边是厨房,街的对面是就餐区。
七旬阳江籍阿婆曾在这里经营了十几年,店铺虽然窄小,但温馨亲切,让人仿佛走进了奶奶、外婆的家。

阿婆正将芝麻糊摊凉。
阿婆将芝麻糊整齐放在桌子上,因为刚出炉,需要摊凉,然后再用小推车推到对面新开的就餐区。
“做生意有得有失。现在生意比以前少了一半,店铺租金也贵,要七千元。但现在有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顾客,包括西北、东北等地的人都为了我的糖水而来。”阿婆说。
2007年,阿婆开始了她的糖水生意。最初是推着小车在街上做流动小贩,因为车子每次只能放三款糖水,她便安排在周一、周三、周五和周二、周四、周六轮换不同品种。
后来在租住的骑楼门口摆摊,一直经营到去年,然后在对面重新租店面合法经营。
阿婆回忆道:“要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因为你做的时间长了,机会就多了,做得也会更好。”
在制作工艺上,阿婆始终坚持传统。比如煮绿豆,她不用浸泡一晚,而是选择用不锈钢煲煮两个小时。虽然高压锅更省时,但她认为那样会失去传统的口感。
正宗的老广绿豆沙更是讲究,一定要加陈皮、海带和臭草,缺一不可,这才是有“灵魂”的绿豆沙。


用料丰富的绿豆沙。
阿婆善良爱笑、热情和蔼,总是和街坊食客边吃糖水边闲话家常。她的笑容比糖水还甜,在特殊的节庆日子还会免费送出500碗糖水。

阿婆的笑容很有感染力。
如今虽然有女儿帮忙打理,但阿婆依然坚持用心经营这份甜蜜的事业,用她的方式温暖着城市的一隅。
▼
下期“食在广州 品味全运”,带你寻味省体场周边最地道的鸡,敬请期待!
#话题讨论#
看到这里,你有在省体附近觅食的回忆体验吗?
欢迎在评论下方分享
图文 | 陈钰晶
编辑 | 小美
本文地址:lqmw.cn/meishi/1459.html